上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2年质量报告
时间:2023-02-10 10:10 作者:admin 点击:
次
2022学年度上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年
度
教
育
质
量
报
告
目 录
1 学校简介
1.1 学校概况………………………………………1
1.2 学生情况………………………………………4
1.3 教师队伍………………………………………4
1.4 设施设备………………………………………7
2 学生发展质量
2.1 党建引领………………………………………12
2.2 立德树人………………………………………16
2.3 在校体验………………………………………18
2.4 资助情况………………………………………18
2.5 就业质量………………………………………20
2.6 创新创业………………………………………22
2.7 技能大赛………………………………………23
3 教育教学质量
3.1 专业建设质量…………………………………23
3.2 课程建设质量…………………………………24
3.3 教师培养培训…………………………………26
3.4 教学方法改革…………………………………29
3.5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29
3.6 师资队伍建设…………………………………30
3.7 校企双元育人…………………………………32
3.8 提质培优………………………………………33
4 服务贡献质量
4.1 服务行业企业…………………………………35
4.2 服务地方社区…………………………………36
4.3 具有本校特色的服务…………………………39
4.4 抗击疫情………………………………………47
5 政策落实质量
5.1 国家政策落实…………………………………48
5.2 学校治理………………………………………49
5.3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49
5.4 经费投入………………………………………50
6 面临挑战
6.1 面临挑战和问题………………………………52
6.2 改进措施………………………………………53
7 其他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上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2007年6月,是上栗县唯一一所公办职业学校,由上栗县教育局主管。学校座落于上栗县福田连陂村,紧邻萍乡北高铁站,建筑面积22542.88平方米,占地面积40626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训楼,行政楼、食堂、教职工宿舍、学生公寓等。开设了中西面点、计算机应用、中餐烹饪、电子商务、幼儿保育、3D打印、智能制造SMT、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实训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实训设备的中餐烹饪实训室,设备先进的录播室,宽敞明亮的钢琴房,温馨而有创意的奥尔夫音乐室,焕然一新的计算机教室和云机房等。
2018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培育达标中职学校,2019年成为省达标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0年学校荣获江西省社区教育教研工作先进单位、全县教育先进工作单位和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21年评为“萍乡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2021年荣获上栗县教育局委员会“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三校生”高考成绩优秀,本科录取人数(7人)居全市中职学校第一;2022年荣获上栗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校园活动多种多样,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是莘莘学子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的理想之地!
1.2 学生情况
学校现有学生2323人,全部是全日制在校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男女学生比例约6:4。各项指标与上一年度相比的略有增长。
1.3教师队伍
上栗职专现有教职员工119人,其专任教师104人,乡镇借调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30.3%,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71%、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占2%、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占14.7%;兼职教师占
20% 。教师素质各项指标比例均已达标。与上一年度相比,本年度教师学历基本达标。
1.4设施设备
学校有数控实训车间1个,网络搭建实训室1个、计算机实训室8个、钢琴室1个、形体训练室1个、奥尔夫音乐室1个、中餐烹饪实训室3个,会议室2个。实习设备总值近1213.24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5218.2元。其中数控实训车间占地近80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为300万元;计算机设备540万,配有400台,每100人占19台;学校图书馆藏纸质书6.16万册,生均31.2册。学校有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4个篮球场、10个乒乓球场地和体育休闲场地,能满足体育教学和活动。
2.学生发展质量
2.1党建引领
学校党支部紧紧围绕学校申报省达标中等职业专业学校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和办学效益。
坚持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两学一做”和“三化建设”为抓手,以开展党建标准化建设活动为主线,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着力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通过开展全校性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发挥党员先进性,通过党员的带头与辐射,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素质。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市爆发静默期间,党员、教师主动做志愿服务,学校党支部被评选为“2021年县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2.2立德树人
学校坚持以创办“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职校名校为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促进就业为宗旨,学生活动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理想,有目标,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参加党团组织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比例逐年提高。
校内测试,文化课合格率96%、专业技能合格率92.88%、体质实际达标率为95.75%、毕业率100%。
2.3在校体验
学生理论学习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96%、生活满意度98%、校园安全满意度98%、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96%。
2.4资助情况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全部落实到位。持续关注并切实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每年九月下旬,将全校贫困学生筛选收集,建立贫困生库。学校通过万师访万家活动,走村进户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进行教师结对子扶贫,每一位教师对口支持一位贫困学生,帮助解决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精准扶贫教育。2022年春季免学费受助学生2205人,受助金额937125元,助学金受助学生591人,受助金额591000元。2022秋季免学费受助学生2239人,受助金额951575元,助学金受助学生307人,受助金额307000元。
2.5就业质量
2022年上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99人,升学人数646人,升学率92.41%,就业学生数为30人,就业率为4.29%;对口就业23人。

我校实行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叫做第二课堂),由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讲授,对在校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一年级重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与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关系,热爱专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自学刻苦地参加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
2.6创新创业
学校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积极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我校实行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叫做第二课堂),由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讲授,对在校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一年级重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与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关系,热爱专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自学刻苦地参加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二年级重点找准差距,即所学得专业知识同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和具体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严,从难要求,培养专业技术和综合职业能力,争取有特色、有绝招、一专多能。分阶段,重点突出,让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又掌握了求职就业的方法与技巧。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并举,学生的就业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二是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 2010 —2020 )》精神,县职专积极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政府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中餐烹饪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电实训室、钢琴室等。另一方面,学校和与香港理想教育集团合作建成智能制造SMT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另外,在企业建立长期实训基地,学校与江西恩硕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网是科技有限公司、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骏岭电子有限公司、桌翼科技等多家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2.7技能大赛
2022年,邹华林老师辅导学生刘启林、黄盛财分获2022年省技能竞赛(零部件测绘与CAD成图技术)二等奖、三等奖。柳星河老师辅导学生谢尧赫获得2022年省技能竞赛(3D打印技术)三等奖。王琼老师辅导学生彭天宇、秦轩乐获得2022年省技能竞赛(网络空间安全)三等奖。
2022年全省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征文比赛活动,周焰
易潘荣获二等奖,樊毅、黄思怡、郭如欣荣获三等奖。
3.教育教学质量
3.1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建立并完善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各专业均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重点建设面向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控技术应用(3D打印、SMT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中餐烹饪等品牌专业。
3.2课程建设质量
学校根据国家和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调研成果,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时比例,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适时修订,并有严格的审批手续,选用规定教材。
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主干专业局实现了教学、实训一体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与技术技能训练高度融合。
3.3 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积极派专业教师参加各项技能培训活动。目前有57位老师已经取得了“双师型”证书。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本年度有14名教师参加了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共11名教师(3个教学团队)在本年度省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1名老师获得全市论文征文一等奖;本学期我校2022年度第二届 “教学能手”评比活动,2名教师参加了全县青年教师大赛,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一个教学团队(信息技术团队)参加了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2个教学团队(电商课程团队\信息技术课程团队)正在筹备精品课程.在各级各项比赛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新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积极组织各个学科教研工作,学校领导积极组织教学课堂抽查,在线听课评课,从而增强学校教师自我诊断自主发展能力,加强交流学习,强化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我校积极鼓励所有的教师走出去,经常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到各学校去学习培训,参加省市级教学能力比赛,由教师组队带领学生参加各项技能竞赛。2021年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如曾胜老师多次被聘任为各级省市级比赛的评委老师,考评员,培训学生参加 CAD专业技能竞赛荣获省级一等奖;谢利老师带领专业老师团队荣获省级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漆科老师带领专业教师团队荣获省级教学技能比赛三等奖等等。学校本着选好对象,培育骨干,打造名师的目标,在整体教师团队中层层推进,组织教师团队开展“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活动,着力打 造一批名符其实的不同等级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慢慢的走向教育名师的层次,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
3.4 教学方法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中等职业教育‘2.5+0.5’、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0.5年”的教学安排,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之比平均为3.9:6.1,学分比为4:6,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比重为50%以上。
各专业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小班化教学试点;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
3.5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为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让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同行,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用交互的信息技术手段架构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良性发展。学校搭建“学习通”平台,教室已联网,且有一体机,利用建设好的课程(含课件),教师可方便进行投屏课件进行课堂授课、同时引用平台自带的学习视频、拓展资源等,让课堂教学信息化
根据江西省职业院校精品在线开放课认定工作通知,学校可推动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后续申报省精课。教师通过平台建设在线课程,并积极应用于课堂教学,后续申报省精课。
3.6师资队伍建设
上栗职专现有教职员工119人,其专任教师104人,乡镇借调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30.3%,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71%、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占2%、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占14.7%;兼职教师占
20% 。
3.7校企双元育人
我校长期开设就业指导课。我校新生一入学时,就把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使学生能了解有关专业方面的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因此,在入学教育阶段中,首先向学生作专业介绍,组织学生到对口单位参观认知,亲身感受各种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在对本专业行业发展趋势及用人需求进行调查的同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历届毕业生情况追踪调查。
其次,安排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技能的专职教师任课。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专业布局。开展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幼儿保育、中餐烹饪、中西面点等专业与企业合作。
我校与香港理想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了幼儿保育、SMT智能制造、3D打印专业。我校幼儿保育专业花式篮球特色课程成果汇报演出取得圆满成功。SMT智能制造和3D打印作品富有创新,吸引眼球。
3.8提质培优
(一)中餐烹饪专业
1、 具体任务。 通过采用参加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参与课 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提升与管理、 获取职业技能证书、骨干教师进修培训等措施,优先培养4名专业带 头人。后期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大力推进中餐烹饪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
(1)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培训。分 批派教师到国内知名企业学习,分批派到酒店、宾馆及相关企业、公 司参与项目实践与开发、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开展社会服务等。
(2)打造优质专业建设平台。优质专业的建设,立足我校所在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以及根据学校自身专业发展的优势和沉淀。积极融入通过对接区域产业的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进行调整,促进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输出贡献。构建优质专业建设平台,实现对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成果展示,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及专业评价全过程管理。
(3)培养精英,以点带面——实施精英班教学。为了确保“绝技 绝活”得到有效传承,扩大传承面积,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专业技 能教育,继续抓好每届中餐烹饪精英班的组班和教学工作,以专业带头人为教学骨干,做好精英学生的日常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学生测评,并组织学生参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锻炼,提高精英班学生的实践技能。
(4)校企合作,深入开展——联合培训高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一是联合企业开展技术 攻关;二是开展面向社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及鉴定工作;三是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2、 具体举措。中餐烹饪优质专业在申报过程中,学 校将成立以校长为总负责、主管副校长为具体协调、教务主任具体负 责、现有技能大师许锡波具体执行的创建申报工作小组。在中餐烹饪专业创建期间,采取技能大师负责制,进行具体创建和运作。
4 服务贡献质量
4.1服务行业企业
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多元化办学、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亲情化服务”的办学思路,以创建为抓手,注重学校的品质、内涵、特色、创新发展,秉持客户思维理念,突出创新驱动,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做精做强、办出特色。
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培训和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成为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获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学校选择了多家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了学生实习(实训)协议,各实习基地都能提供充足的岗位满足学生实习需要。
近三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对教学实施、实验实训设备及教学工作环境进行改善,使学校教学软、硬件达到达标学校标准要求,重新改造了多媒体会议室,新增云机房和计算室。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互兼互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企业用工与人才需求,以订单形式与学生签订用工协议,加强实训教学管理,以企业实际产品生产,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技能,通过产品真实加工和虚拟仿真等手段充分体现企业真实情境,结合企业产品开发实训项目案例,企业产品加工营造真实生产场景。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用工零对接要求,达到了企业用工标准要求。
4.2服务地方社区
学校培训部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和送科技下乡,提升服务社会民生和扶贫攻坚的能力,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对口扶贫,发挥学校特色。学校每一位党员对口支持一位贫困学生,帮助解决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精准教育。学校还对贫困生群体积极开展心理扶贫工作,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以后立志成才,回报社会。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贫困,克服自卑心理,做生活的强者,成为真正的有益于社会的人。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防范于未然。抓好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自立能力和高贵的修养。与每一位学生都谈一次心,建立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做到师生之间的相互悦纳。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惜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生活作风。
4.3具有本校特色的服务
(1).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推进、项目课程的实施,加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以迫在眉睫。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注重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需要,和这些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融合,达到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增强了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进一步巩固了校企合作成果。
(2).重视学生素质培养
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有演讲比赛、户外拓展、团队建设等。每项活动均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锻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充分发挥出团队的聪明才智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尽量让每个同学都参加,整个活动场面热烈,气氛和谐。
(3)学生实习情况
严格执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文,强化领导,协调解决实习、就业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细化管理。每安排一次校外生产实习之前,召开家长会、实习动员会。由专业老师进行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由用人单位介绍单位概况。安排好生产实习后,签定协议。
认真落实职业指导计划。每个专业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之前,都举行《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招就处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生产实习培训计划,确保顺利完成生产实习任务。
责任到人。班主任负责组织家长会,确保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及其家长到校开会,并负责学生与家长签写学生实习合同。带队老师认真填写学生生产实习巡视记录表,做到档案齐全,查阅方便,上报及时,符合各项检查要求,保证每月走访所有的用人单位一次以上,配合班主任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4) “1+X”证书试点情况
我校朱明辉老师、易盈盈老师、刘海花老师参加了“1+X”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云课程。罗年明、谭珊、王惠清、肖丽老师参加了“1+X”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曾胜、李星老师参加了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线上培训。曾胜、曹绍良老师参加了武汉1+X光伏电站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线上培训。
(5)现代学徒制试点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件精神,按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学实践工作的要求,上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现代学徒制学习。2020年9月,上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来到香港理想现代学徒制第九基地(东莞峻凌电子有限公司)参加现代学徒制学习。中餐烹饪专业班学生分别到萍乡梅园国际大酒店、藕塘边酒店、好兆头食尚味道、江西宏明食品有限公司、简补寨餐饮连锁酒店就业。数控专业班学生分别到江西富益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仁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恩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就业。
4.4 抗击疫情
疫情的又一次反扑,突袭萍乡,打破了往日的祥和平静,也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为更好进行疫情防控,阻断疫情的传播,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6号凌晨5点半,上栗职专的行政班子、班主任、党员和教师们共65名一接到上级命令,迅速赶到学校,组成了一支保障877名学生的强大抗疫教师队伍。
防控疫情,人人都是志愿者。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宣传力度的加大,上栗职专居家隔离教师们纷纷请缨,迅速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主动走进防控一线,协同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志愿教师有颜芬、叶敏、秦小玲、肖军帅、黄艺星、叶敏、严意、陈艳萍、卢文、吴亦非。
5.政策落实质量
5.1国家政策落实
学校强化党委领导学校发展方向,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学校实行严格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健全师生信访投诉制度,校长办公室督查室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学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服务,干部为职工服务,后勤为前勤服务的同心圆式服务模式。实行服务对象首问责任制,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各部门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
不断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根据教干、教师和工勤不同的特点,着重从完成工作量和取得的实绩等方面进行严格、认真、细致、公开、公正的考核,拉开奖励性绩效工资收入差距,受到了教职工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5.2学校治理
学校组建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谭清华为组长,以党支部副书记叶锋、副校长曾林、罗年明、彭炜、钟友木、工会主席晏有耕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成员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计划,纳入学校目标考核、领导政绩考评。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有方案、有部署,对各系部、处室和班主任、生活老师有阶段性检查、有考核。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听课、教师评教、评学制度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了由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系统、教学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调控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3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开齐开足德育课,坚持每周一节班会课。进一步积淀校园文化。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三风”建设,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引入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使全校师生在追求精致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统筹开展德育系列主题活动。统筹规划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多个德育主题活动月,开展特色德育活动多项,将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四个关键能力融入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技术素养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
强化高素质德育队伍建设。加强“打造高素质的德育骨干管理者队伍、建设专业化的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选优配强班主任工作队伍、培育全员育人的校内外德育力量,通过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业务能力、改进考核评价等系列举措,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德育工作队伍。
构建立体式德育内容体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完善德育内容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我校以创建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整个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内陈设与布置合理,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整个校园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抓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级管理。要求各班级通过细化要求,逐项训练,逐个突破,让每个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完善人格,提高文明素养。班级日常管理分解为“宿舍、学风、纪律、卫生、出勤及三操”五项考核指标,期末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的评比,主要根据该班累计分数确定,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
5.4经费投入
县政府财政拨款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并逐步提高;省级以上建设项目地方配套经费足额到位。
建立健全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盱眙县的财务制度执行,在专项资产管理上,学校明确专项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开支标准,审批人员、权限、流程,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按要求、按预算、按程序管理好项目资金,政策性经费、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经费能及时到位,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保证了财务、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规范及执行的有效性。
规范化管理,明确责任目标,加强后勤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抓手。实行了购物、领物、收费登记制度,实物台帐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准确无误地收取开学初的各种费用,每学期结束时及时做好各种帐务核算,结清费用。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做到账目日清月结,做到账物相符,收支平衡,开支合理,并做到每月按时向校长报告收支情况。在购物方面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实行校长一支笔审批制度,购物单据需要正式发票,有经手人签字,分管领导审核、审批签字确认无误后,校长批示方可生效。积极开源节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加强了招待费的管理,加强水电管理。
6.面临挑战
6.1挑战及问题
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运用职业教育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是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质量、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三是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亟需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内涵。
四是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专家把脉,尤其是在“品质、内涵、特色、创新”发展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新的探索。
(一)双证的持证率低。校毕业生双证持证率还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对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认识不足,主动性不高,今后我校积极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资格证书,主张学校设有职业技能培训办公室专门对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做相关指导,及时为学生办理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双证持有率。
(二)进一步对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专业布局。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幼儿保育、中餐烹饪、中西面点、电子商务等专业建设。
6.2.改进措施:
一要抓住发展机遇期,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学校创新发展、优质发展。
二要紧跟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战略部署,在创建成为“江西省达标中职学校”的同时,积极争创 “江西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从而把我校打造成为既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
三要以学校发展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突破,不断地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破解突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和扩大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四要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进行择业指导。
7.其他
我校实行“军训化”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办“学生向往、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职业名校为发展目标,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慨、刻苦耐劳的习惯”。
我校坚持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坚持以“勇毅诚实、求真求知、融通创新”的校风,“博学、务实、善待、奉献”的教风,“勤学、善思、勇创”的学风,积淀人文底蕴、锻造“学校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优良校风正逐步形成。
上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22年12月
表1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数据表
名称:上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2年 |
备注 |
1 |
思政课程教师数 |
人 |
14 |
引用 |
2 |
德育工作人员数 |
人 |
66 |
引用 |
3 |
班主任数 |
人 |
50 |
引用 |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2年 |
备注 |
4 |
德育活动学生参与数 |
人 |
2323 |
引用 |
其中:国家级 |
人 |
1 |
引用 |
省级 |
人 |
10 |
引用 |
地市级 |
人 |
2 |
引用 |
5 |
体育课专任教师数 |
人 |
8 |
引用 |
6 |
美育课专任教师数 |
人 |
11 |
引用 |
7 |
升学总人数 |
人 |
646 |
引用 |
其中:通过贯通培养升学人数 |
人 |
0 |
引用 |
通过五年一贯制培养升学人数 |
人 |
0 |
引用 |
通过职教高考升学人数 |
人 |
157 |
引用 |
升入职业本科人数 |
人 |
7 |
引用 |
升入普通本科人数 |
人 |
0 |
引用 |
升入专科人数 |
人 |
489 |
引用 |
8 |
全日制在校生数 |
人 |
2325 |
引用 |
9 |
专业数量 |
个 |
8 |
引用 |
10 |
课程总量 |
门 |
45 |
引用 |
11 |
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人数 |
人 |
1975 |
学校填报 |
12 |
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 |
% |
95.75 |
学校填报 |
13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获奖人数 |
人 |
0 |
引用 |
14 |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学生获奖人数 |
人 |
0 |
引用 |
15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人数 |
人 |
23 |
引用 |
16 |
生均校园用地面积 |
平方米 |
17.474 |
引用 |
17 |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9.6959 |
引用 |
18 |
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 |
元 |
5218 |
引用 |
19 |
年生均财政拨款 |
元 |
2000 |
引用 |
20 |
纸质图书数 |
册 |
4.356 |
引用 |
21 |
电子图书资源数 |
册 |
6000 |
引用 |
22 |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 |
Mbps |
1000 |
引用 |
23 |
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 |
人 |
21 |
引用 |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2年 |
备注 |
24 |
教职员工总数 |
人 |
119 |
引用 |
25 |
专任教师数 |
人 |
100 |
引用 |
其中:专业教师数 |
人 |
80 |
引用 |
26 |
生师比 |
|
19:1 |
引用 |
27 |
双师型教师总数 |
人 |
57 |
引用 |
28 |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比 |
% |
12.71% |
引用 |
29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 |
% |
1.69% |
引用 |
30 |
兼职教师总数 |
人 |
8 |
引用 |
31 |
毕业生总数 |
人 |
699 |
引用 |
32 |
就业人数 |
人 |
676 |
引用 |
33 |
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升学)人数 |
人 |
646 |
学校填报 |
34 |
毕业生服务三次产业人数 |
人 |
25 |
学校填报 |
其中:服务第一产业人数 |
人 |
0 |
学校填报 |
服务第二产业人数 |
人 |
11 |
学校填报 |
服务第三产业人数 |
人 |
14 |
学校填报 |
35 |
合作企业接收教师企业实践人数 |
人 |
0 |
引用 |
36 |
合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比例 |
% |
0 |
引用 |
37 |
企业对学校捐赠设备总值 |
万元 |
0 |
引用 |
38 |
接收国际学生人数 |
人 |
0 |
引用 |
39 |
开展分段培养中外合作专业数 |
个 |
0 |
引用 |
40 |
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数 |
门 |
0 |
引用 |
表2 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2年 |
调查人次 |
调查方式 |
1 |
在校生满意度 |
% |
99 |
1350 |
问卷调查 |
其中:课堂育人满意度 |
% |
100 |
290 |
问卷调查 |
课外育人满意度 |
% |
100 |
150 |
问卷调查 |
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 |
% |
99 |
110 |
问卷调查 |
公共基础课(不含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 |
% |
100 |
480 |
问卷调查 |
专业课教学满意度 |
% |
99 |
318 |
问卷调查 |
2 |
毕业生满意度 |
—— |
—— |
|
—— |
其中:应届毕业生满意度 |
% |
96 |
397 |
问卷调查 |
毕业三年内毕业生满意度 |
% |
93 |
41 |
问卷调查 |
3 |
教职工满意度 |
% |
99 |
100 |
问卷调查 |
4 |
用人单位满意度 |
% |
98 |
6 |
电话调查 |
5 |
家长满意度 |
% |
95 |
60 |
问卷调查 |